如果还沿用计划电价时代的惯性思维,去布局和看待电力市场化条件下的,待强制配储、电价溢价等政策红利吃尽后,储能电站将沦为沉没资产。
——协合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长兼总经理在“新型储能市场机遇与堵点探讨”高层对话上分享了协合运维对于储能行业市场前景与商业逻辑的思考。
2023 中国(临沂)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国储能产业论坛(左二:陆一川)
也谈新能源 储能
“磕cp”
自2017年起,多地将配套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前置条件,行业俗称“新能源强制配储”,这一模式与强制性要求在实践中却争议不断。
对此,陆一川认为,站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角度,新能源与储能之间并没有绑定在一起的必然性。
解决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问题,有多种途径和手段,可以是储能,也可以是火电灵活性改造、燃气发电、需求侧响应等“类储能手段”。不能单纯依赖配建储能,而要遵循系统观念,利用多种调节资源,取长补短、优化配置。
他进一步阐述道,储能电站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之一,根本上是为了解决电源侧和负荷侧之间的有功功率不平衡问题,传统能源电站、新能源电站的停机或出力变化,亦或是用户侧的负荷变化,都有可能引发功率不平衡。
参照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物理逻辑:有功不平衡是全局性问题,无功电压才是局部性问题。假设一个同步电力系统中存在有功功率缺失,不考虑其他约束,理论上可以由系统内任何一处的新增电源出力来补偿;补偿所做出的贡献和应得的回报,与其所在位置、资产权属并没有必然关系。
因此,在地理空间、能量迁移和财务核算层面,新能源和储能捆绑的思维定式,缺乏物理和财务逻辑支撑。
“新能源绑定投资”
真风口还是假繁荣?
“新能源配储”带火了储能装备市场,催生出储能电站与新能源项目“绑定投资”的主流商业模式。
这是典型的,在短期行政政策刺激下的表象繁荣。
当前看来,“新能源配储”似乎具备一定的可投资性,但其核算投资收益率的前提是:存在人为政策性溢价的新能源上网电价。
然而,在电力系统的真实供需条件下,由于新能源电源资产有着“以输出‘能量价值’为主,缺失电力系统所需要的‘容量价值’”的局限性,其平均电价收入难以和其他类电源长期持平,未来还会持续走低。
在新能源计划性电价等政策福利逐渐退场、电力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新能源项目一旦失去了“新手保护期”的溢价,将难以支撑“强配储能”这样的“沉没成本”。
因此,新能源“强配储能”所拉动的储能装备市场空间,是阶段性的,不可持续的。
从宏观来看,其本质是通过新能源发电的“政策定价”,间接、定向地为储能产业输送政策性补贴。但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大潮下,“政策定价”注定会淡出历史舞台,除非这种“间接政策性补贴”以其他形式或出口兑现,否则,“政策定价”所带来的市场空间也将随之消亡。
如果还沿用计划电价时代的思维定式,去布局和看待电力市场化条件下的储能产业,储能电站资产将会因为短期政策环境无法支撑长期资产回报,未来深陷利用率低、投资回报率差的困局。
储能 交易
“钱”景可期
那么,储能投资者应如何积极拥抱交易周期更短、频次更高的电力现货市场,探求稳定、高收益的回报路径?
协合运维子公司北京飔合科技有限公司交易与米乐app官方的解决方案总监燕兆认为:在补贴狂潮褪去以后,拥有成熟商业盈利模式、不依靠补贴的储能运营商、能源运营商等才能更加如鱼得水。
储能盈利模式必须建立在其深度参与电力市场的条件下,“储能 交易”的方式将成为盘活储能资产的重要路径,而数字赋能是整个过程的重要环节。
作为协合运维聚焦电力交易服务的重要业务单元,飔合科技始终走在探索“储能 交易”路径的前列,并建立了适用于现货市场的智慧储能数字化平台“聆风智储”,该平台依托成熟的算法模型和领先的算法能力,为电价预测以及智能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寻找最优收益点。可根据市场变动情况,引导储能充放电行为,实现储能资产的高效利用。
未来,协合运维将继续以解决行业真正的问题、为行业创造真正的价值为本,从企业使命与行业本质出发,利用自身数据和经验优势,帮助投资者形成完整的资产价值管理闭环,促进良好的企业生态循环,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