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追踪了过去10年12家主要上市光伏组件制造商的年度研发支出情况。我们提出的新方法的使用范围更广。研究表明,太阳能创新领域的投资水平创下记录。
在2016年研发支出报告中,由于数家公司退出股市,可从年度财务公开报告中获取的可验证数据正在减少。我们对此进行了重点报导。
这一趋势在2017年逐步升级。最终,在最初的12家公司中,我们无法追踪四家公司(rec、天合光能、昱辉阳光和solarworld)的进展。12家公司包括唯一的薄膜组件生产商first solar及11家晶硅组件制造商,即、韩华q cells、晶澳太阳能、能源、rec、昱辉阳光、solarworld、sunpower、尚德、天合光能和英利绿色能源。
2017年,我们对20家公开上市光伏组件制造商的研发支出进行了分析以取代此前《photovoltaic international 》追踪了10年的12家公司清单。在我们追踪的最初一批公司中,有数家公司随后退市并私有化。这意味着,为了准确呈现上游太阳能市场上硅片、电池和组件的全球研发支出趋势,我们需要对包括其他上市公司在内的多家公司进行范围更广的分析。
《photovoltaic international 》第41期最近刊发了白皮书《2017年20家主要研发支出分析报告》。可点击此处年度付费期刊订阅链接在线访问,或点击此处单独购买白皮书。
以下是2017年研发支出报告中的一些主要发现。
新分析标准
2017年研发支出分析报告包括以下20家光伏制造商:阿特斯、亿晶光电、first solar、集团、昱晶能源、汉能薄膜、韩华q cells、海润光伏、晶澳太阳能、晶科能源、中来股份、集团、茂迪股份、新日光能源、东方日升、昇陽光电、sunpower、通威集团、无锡尚德和英利绿色能源。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主要组件制造商的研发支出进行分析,但本报告和后续报告对研发总支出进行了分析。以协鑫为例,分析包括了保利协鑫能源(多晶硅和多晶c-si硅片)和协鑫集成科技(电池和组件)。
以隆基为例,研发支出报告包括了单晶c-si硅片和子公司隆基乐叶(电池和组件)。通威的支出分析包括多晶硅、电池和组件。
虽然新入选公司的组件产能各异,但新日光能源、茂迪股份、昱晶能源和solartech历来都专注商业电池生产。
因此,我们停止使用从组件研发支出角度为公司排名的一贯做法。相反,本报告和后续报告会更全面地研究入选公开上市公司上游供应链的研发支出趋势。
2007-2016年的研发支出历史趋势
下图保留了2007-2016年追踪的12家组件制造商的历史数据并结合了2012-2016年组件制造商扩展清单数据。与之前两年相比, 2014年,研发支出大幅增长,创下了当时的新纪录。这一增长恰逢光伏行业复苏,彼时整条供应链已历经多年的极度产能过剩。
2015年累计年度研发支出达到8.8041亿美元,高于2014年的7.815亿美元,涨幅约为12.5%,或比上一年增长了近1亿美元。
然而,自2012年后,公司选择性研发支出一直是研发支出持续强劲增长的原因,而这一趋势在2012年之前从未出现过。
这一趋势首见于2012年。当时有7家公司减少了研发支出,而其他公司则增加了支出。 2013年,减少支出的公司数量增加到了10家,其中只有三家(亿晶光电、尚德和天合光能)连续两年降低支出。
2014年,全球仅有昱晶能源、韩华q cells和东方日升三家公司降低了研发支出,其余公司均增加了研发投入,这反映出全球太阳能市场的整体复苏。 我们注意到,三家公司中,昱晶能源是唯一一家连续两年降低支出的公司。
至2016年,降低研发支出的公司数量增至7家。这可能是当年累计研发支出仅增长3%的一项关键因素。虽然如此,累计研发支出达到9.0746亿美元,创下了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