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28日下午,一位带着浙江口音的年轻人,握拳谢过安徽合肥工商办事人员后,把那张敲了戳的红色营业执照揣进兜里,踩着青石板路走出大门,抬头向淡蓝色的天空望去,深吸了一口气。远处,是一片空旷的农田。
20年后的同一天晚上,当年那个浓眉大眼的曹姓青年,出现在合肥滨湖国际会议中心的庆典现场,舞台正中心的他,热泪盈眶,同样激动的还有30多位身着黑色西装和白衬衫的“功勋老将”。
从洗澡堂边简陋的出租屋走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阳光电源”)一路风雨兼程,如今蜕变成全球的王者,白手起家的创始人向人们展示了科技商业的传奇故事。
创业艰难
1968年,浙江萧山的农村人家诞下一儿,取名曹仁贤。因家庭贫困,为供孩上学,天色微憙时,勤俭淳朴的母亲就下地劳作。晚归时,一边看着天天长大的儿子欣喜不已,她一边操持着家务。
在家人的呵护下,聪慧过人的曹仁贤不负众望,1986年高考中榜,以优良的成绩被合肥工业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录取。四年后又因表现突出被推荐为免试研究生,并在1993年毕业留校,做起了学院老师。
高校工作并不是曹仁贤的唯一出路,天性聪颖、好学、有灵性的他,引来了不少安徽当地公司甚至家乡萧山一带企业的诚意邀约。多番考量下,曹仁贤还是决意用科研及教学成果回报母校。
在校任职的4年中,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可再生能源发电。1997年的《太阳能学报》上,曹仁贤和余世杰联合发表了一篇名为《微处理器控制光伏水泵spwm变频器的设计》的学术文章。同年10月,《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0卷第5期,也刊载了他与同事联合撰文的《独立光伏电站系统的仿真与优化设计》。技术与实践之外,曹仁贤常常会想,自己难道一直把科研做下去?一些新品如果不能实现产业化,也会被人渐渐遗忘。完成多篇论文的曹仁贤,向合肥工业大学教务处递交了一封辞职信,自己毅然砸了“铁饭碗”,在别人惊讶的眼神中开始单干。
那时的合肥,创业已有点苗头了。美容院、公共浴室、个体发廊,小小铺面遍及街头巷尾,虽然算不上大买卖,但凭借一技之长,大部分都能挣到钱。曹仁贤拿着以前在学校辛苦存下来的8万元,再向邻居和朋友借款凑足50万元注册资金,租下了一个面积不足20平米的小房间,在隔壁就是洗澡堂的合肥市宣城路上开门营业了。但创业没多久,有人觉得曹仁贤这门生意哪来什么收入,催他还钱,给刚起步的阳光电源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转机发生在1998年年初:还在搞试验的曹仁贤忽然接到了陌生人的来电。原来对方是负责南疆铁路从库尔勒到喀什段的电源技术人员。一望无际的南疆铁路沿线需架设电力设施,海外产品价格又高不可攀,技术人员在搜索相关资料时发现曹仁贤有所研究,论文不少且在推进科研攻关的过程中,于是托人找到了他。几天后,煤研所的出租屋里,双方见了面。
然而,不到20平米的小房间就是一个不成气候的小作坊,零星的几台设备和寥寥几位工人让对方不禁怀疑起来,“你们有能力做好么?”
曹仁贤并没有放弃,把自己对电网和电源的专业想法讲了出来。“这个产品可不能有闪失哦。”技术人员算是开了一道门,曹仁贤马上答应下来,用了近2个月时间与同事们仔细而紧张地进行着产品研发。
就在此时,老家浙江萧山突然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刚刚50岁的母亲遭遇意外而离开。带着巨大悲痛的曹仁贤急忙赶回家乡,为最疼爱自己、付出一生辛劳的母亲处理后事。但为了完成自己对南疆项目的那一句承诺,他只在萧山待了短短3天时间,又匆忙折回安徽,在5月30日时终于完成了新品设计与研发。还在戴孝的曹仁贤不敢耽误一分钟,就匆匆向西而行。
在金城兰州,与曹仁贤会面的工程师看到这一幕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得悉来龙去脉后很受感动,立刻拿着产品进入检测环节。阳光电源的产品顺利通过了所有测试,技术人员也立即与曹仁贤签约,让这家小小的工厂接到了首张订单。它也是采用正弦波脉宽调制技术和16位微处理器、为南疆铁路信号供电系统开发的中国第一台太阳能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