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8日,本报报道了“中德技术合作甘肃省可再生能源培训与研究基地”揭牌的盛况。时隔一年,记者再次来到位于兰州交通大学的这个基地,看到布置在实验楼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三台风力发电机组,在高原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在光伏实验室、风能实验室、生物质能实验室里,来自全省各地的管理人员正在这里认真地聆听着教师们的讲解……
陪同我们参观的甘肃省商务厅经济合作处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中德技术合作农村可再生能源甘肃项目自2004年6月启动以来,已为甘肃省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向农村边远地区的群众传播了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知识和理念,是一项惠及甘肃无电地区农村群众的国际友好合作项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积极作用。
没有电力,成为边远地区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最大能源障碍。至止2002年底,甘肃省仍有不少无电户。当地的人们还过着“耕地靠牛,点灯靠油”的生活,收看电视节目都成为一种奢望。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源成为这些无电地区群众的主要生活能源。这种用能结构既破环了森林植被,恶化了环境状况,又加剧了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供求紧张状况。因此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解决农村生活用电的一种现实选择。一方面,通过各级政府实施具体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解决部分无电户的基本生活用电问题,另一方面,借助国际援助,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现状。
中德政府于1982年10月13日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技术合作协定》。按照2003年7月16日-18日中德第二十一次发展合作混委会精神,中德政府决定开展农村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并确定甘肃省为4个实施省份 (甘肃、新疆、青海、云南)之一。
2003年底,由国家商务部官员及咨询专家、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专家和甘肃省商务厅、甘肃省发改委的有关负责人组成项目考察团,通过对参选单位的综合评比,最终选定甘肃汇能新能源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中德技术合作农村可再生能源甘肃项目的省级实施机构,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共同负责该项目的执行。德方投入100万欧元,甘肃省配套80万欧元,作为项目实施费用。该项目于2004年6月正式启动,项目期共40个月,实施范围涉及甘肃全省无电地区。甘肃省商务厅、甘肃省发改委、甘肃省财政厅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共同组成省级项目指导委员会,负责协调和监督项目的实施。
中德技术合作“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四个实施省份是西藏、青海、甘肃和云南。实施目标是:在这些省份的无电地区,通过投入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新能源供电系统,以改善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同时,对当地的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项目实施中,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新能源实施方案,尽可能利用当地已有的资源;另外,还要在这四个省份中实施相应的监控体系,用以总结和评估项目实施对改善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所带来的影响。评估项目实施总体目标的主要参数有:
在项目后期评估中,500名接受调查的妇女中约80%的人认为通过实施本项目,室内生活得到改善;项目地区60%的学生认为其在学校和在家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使日常照明用的干电池、蜡烛和煤油的消费在一年内减少50%;通过安装和维护可再生能源设备以提供生产性用电,为项目区创造400-500个新的工作岗位。
在实现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目标的过程中,项目执行单位主要围绕“能力建设”、“推广战略”和“质量改进”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在省内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技术培训、项目推广和宣传活动,从而有效地推进了甘肃省可再生能源的建设进程。
能力建设方面整体改善政策和组织框架条件能力建设在项目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旨在从整体上改善政策和组织框架条件,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在甘肃省的利用。
2004年9月,由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在青岛组织“中德项目管理培训”活动,从跨文化管理的角度对中德技术合作项目的管理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而避免了项目执行中双方的交流障碍。
2005年4月与2006年9月,德国技术合作公司项目办分别两次组织甘肃省商务厅、甘肃省发改委的官员和项目执行单位的技术人员,赴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如比利时、法国、西班牙进行技术考察,学习欧洲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经验,从政策和技术方面为甘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推广积累经验。同时还多次组织甘肃项目执行单位的管理人员参加国内各种研讨会,及时掌握国内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动态。
为了使已建成的“送电到乡”工程的20多座太阳能光伏电站和风光互补电站能够稳定运行,项目执行单位分别于2004年初和2006年3月在北京和兰州组织了“中德风光互补技术教师资格培训班”,由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的专家授课,共有30多名中方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从而为甘肃省可再生能源利用与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06年年底,这些经过培训的教师为甘肃省“送电到乡”项目中20多座太阳能电站的当地管理人员进行三期共计150人次的培训,前两期在兰州统一集中培训,第三期由省级技术人员赴当地太阳能电站进行现场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当地管理人员已经能够独立操作和维护光伏电站与风光互补电站,并能对常见故障进行及时排除,大大降低了电站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作为项目实施框架内的一个子项目,建设“中德技术合作甘肃省可再生能源培训与研究基地”是本项目在甘肃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2004年底,经甘肃汇能新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兰州交通大学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三方协商,决定在兰州交通大学建立“中德技术合作甘肃省可再生能源培训与研究基地”,由德国技术合作公司提供“培训基地”所需的设备,兰州交通大学与甘肃汇能新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同负责培训基地的管理,从而实现项目培训、高校教学与实验、学术交流和对外宣传的综合性功能。
2006年2月17日,“中德技术合作甘肃省可再生能源培训与研究基地”正式揭牌,甘肃省商务厅、甘肃省发改委的有关领导为培训基地举行了揭牌仪式,并对这种合作方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基地建成后,来自德国经济合作部、德国驻华大使馆和德国议会的代表团先后参观了培训基地,大家一致认为这种模式适合在其他项目地区进行推广。
基地设在兰州交通大学四号实验楼,占地1600平方米。其中电站面积800平方米,布置在实验楼顶,共安装了一套1000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三台总装机为1800瓦的风力发电机组。培训中心分光伏实验室、风能实验室、生物质能实验室、资料室和多功能教室等。
基地建成后,于2006年3月和4月举办了两期“中德财政合作太阳能电站机手培训班”,25个电站的46名本地操作人员参加了培训,掌握了光伏电站的运行和必要的维护知识,从而保证光伏电站的长期稳定运行。
推广战略方面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战略的可持续性
为了保证农村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推广,项目执行单位还对广大农村用户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培训当地技术人员,建立起了农村安装和维护网络。
2004年5月8月,由项目执行单位和甘肃省商务厅组成调查组,深入甘南、陇南、定西、天水、庆阳等地,对甘肃省农村生活用能做了系统的调查,获得了甘肃省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在调查的同时,向广大群众散发可再生能源宣传资料,宣传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知识。此次调查使项目办获得了甘肃省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