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副总理阿尔布佐夫低调现身钓鱼台国宾馆,与包括中粮集团、中信集团在内的中国知名企业家及银行家举行圆桌会谈。
阿尔布佐夫身后,是乌克兰政府极富“抱负”的大规模引资战略。农业、能源、航空航天等一系列产业被视为引进中国投资的重点领域。
“我们将从一个非常大型的合作项目开始,在未来持续推动乌克兰与中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 阿尔布佐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中表示,不只是粮食进出口,乌克兰希望将合作扩展至全农业上下游产业链。
近年来,尽管双边额持续增长,中国与乌克兰投资仍然在低位徘徊,开放市场、连通欧洲、吸引中国企业直接在乌克兰投资设厂,创造新的盈利与出口机会,成为乌克兰缓解贸易失衡、振兴经济的不二选择。
乌克兰这一引资思路,与近来中国企业正在加速的对外直接投资不谋而合,如何满足双方所求,成为阿尔布佐夫此次访华的首要目标。
不爱外贸爱外资
2012年,接近10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使中国成为乌克兰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61.23亿美元的乌克兰对华贸易逆差也成为乌克兰政府不可回避的问题。
如何唤醒出口,纠正外贸失衡?阿尔布佐夫表示,除了向乌克兰提供产品之外,乌克兰政府及议会希望中国企业能到乌克兰进行投资。“以农业为例,吸引中国资金在乌克兰当地投资,提高农产品产量,向中国供应更多的粮食,是增加乌克兰农业出口的好办法。”
这一以投资促贸易的增长模式,正在成为乌克兰削减赤字、平衡贸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此次访华,为向来自中国的投资提供更多优惠贷款,乌克兰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已展开谈判,与此同时,提高中国企业进口乌克兰谷物配额的努力也在进行,“我们注意到,乌克兰对中国出口远远小于从中国的进口额,消除这一贸易不平衡是乌克兰政府的重要目标。”阿尔布佐夫说。
在阿尔布佐夫看来,吸引外国企业在乌克兰投资设厂,直接在当地生产,比单纯进口外国商品更能提振本国经济。如今年4月,乌克兰提高了对海外汽车征收的关税税率,变相推动海外车企实现当地化生产。随后,吉利、奇瑞、通用、起亚等车企纷纷宣布投资乌克兰的计划,并表示未来将借助乌克兰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针对欧洲的整车出口业务。
中国投资欧洲的新渠道
引进外资代替进口的新战略并非乌克兰独有,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大陆各国,正在试图通过出口拉动与增加投资,代替紧缩财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引资的第一步,在于去除投资壁垒,打通出口渠道。2013年开始,包括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在内的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在美欧、日欧之间轮番展开,旨在促进投资与出口便利化。
尤其是与欧盟紧邻的乌克兰,近期成为欧盟“拉拢”的重要伙伴。按计划,乌克兰将与欧盟在今年11月底正式签署《联系国和自由贸易协定》(下称“联系国协定”),这意味着乌克兰将加入以欧盟为主体的自由贸易区,未来还有望成为欧盟正式成员。
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阿尔布佐夫表示,联系国协定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