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孙颖在2023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上表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能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目标如期实现的关键在于能源的转型发展。
图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孙颖在2023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上发言。
更好统筹能源低碳转型和安全保障
孙颖表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势下,加快能源低碳转型是塑造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低碳发展是全球共识,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已成为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竞争力的重要焦点,将重塑全球经济版图和国际竞争态势。
当前,能源低碳发展不仅是各经济体绿色复苏的重要发力点,更是各国抢占未来低碳产业制高点的一致行动。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实现能源低碳转型,这既是破解我国能源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途径,也是塑造我国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此外,能源转型过程并非一片坦途,需要不断提升能源系统韧性和抗击各类风险的能力。欧洲近年来遭遇多轮能源供应危机,尽管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但也暴露了转型过程中能源系统韧性不足的短板。能源转型进程中,间歇性、波动性较强的比例加速提高,需要通过推动传统能源和优化组合,不断提升能源系统韧性和抗击各类风险的能力。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另外,要更好统筹低碳转型和安全保障,需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将能源低碳转型和安全保障作为重要内容。一是加快能源生产消费体系清洁低碳转型,深入实施节能优先战略,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主体能源由化石向非化石转变。二是强化能源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持续增强能源生产供给和储备调节能力,把握好新旧能源协调平衡,跨区域输送和区域自主平衡并重。三是提升能源产业链可靠性和现代化水平,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攻关,持续锻造新能源、核电等装备制造优势,加快构建智慧能源系统。四是打通能源发展体制机制快车道,健全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激发各种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活力。
节能和提高能效保障高质量发展
孙颖认为,节能和提高能效是降低碳排放的关键支撑。化石能源消耗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与其他措施相比,节能和提高能效是当前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降碳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近30亿吨。节能具有源头把控作用,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有助于以较低峰值水平实现碳达峰、减少碳中和压力。
此外,节能和提高能效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举措。我国仍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总量还将持续刚性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节能作为“第一能源”,可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压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牢牢守住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线。
另外,节能和提高能效取得显著成效。第一是有效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能源利用效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标志。2012-2022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作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迅速的国家之一,为加快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是能源利用技术实现跨越式进步。煤电技术处在世界领先水平,建成全球发电能效最高、在建单机容量最大的燃煤机组,供电煤耗最低降至260克/千瓦时以下。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12年累计下降37%,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第三是提高能源服务质量改善民生福祉。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达91.2%,在推进建筑节能的同时提高了居民生活舒适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快速推进,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超过全球一半,人民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第四是壮大新兴产业为经济注入新动能。在节能政策推动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特别是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2012-2022年,节能服务产业产值从1653亿元提高到511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约20%,从业人员增加了近一倍,节能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拉动作用逐步加大。
新形势下继续推进节能降碳工作
孙颖提到,未来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增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严把新上项目能效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优化存量。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实施用能设备更新升级。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
此外,要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加快发展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另外,要提高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对存量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和优化用能,既实现节能减碳效果,也能提升居住体验。对新建建筑,把节能降碳前移至城市规划设计阶段,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扩大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光伏一体化应用,推动建筑用能结构向低碳化、清洁化方向转变。
最后,要完善节能降碳制度体系。落实好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政策,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强化高质量发展用能保障。进一步加强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和应用实施,提升重点用能行业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节能标准覆盖范围。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