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劲的市场需求拉动下,硅材料身价倍增。在国际市场,2003年多晶硅每公斤售价17美元,2004年上升到40美元,2005年涨到100美元以上,如今已暴涨到250美元以上。面对巨大的商机和巨额利润,国内外厂家纷纷投入巨资,伺机进入这一行业。
就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谁将成为业内的领军者?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生产基地又将诞生在哪里?
也许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个“世界第一”就在中国,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河北宁晋县。近两年,因为拥有单晶硅,宁晋迅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硅——太阳能之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太阳能产业的“米”,就是硅。从多晶硅到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到太阳能电站,构成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宁晋县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对记者说,目前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形成了喇叭口结构,越接近终端市场,需求越大,反之,口越小。“打个比方说,有十个需要硅片的,只有一个供应硅片的。”
1996年,晶龙集团与河北工业大学合作,利用河北工大半导体研究所一项获得国家发明奖的专利技术——“中子嬗变掺杂直拉硅”,生产高品质的单晶硅。
为了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工艺和技术,1997年12月,晶龙集团与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硅片供应商——日本松宫半导体技术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河北宁晋松宫半导体有限公司。日方之所以选择和宁晋合作,看中的是晶龙公司的产品质量。合资九年来,宁晋松宫半导体有限公司从一个仅有八台单晶炉,年产单晶25吨的小作坊,发展到今天拥有单晶炉228台,年产单晶719吨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
在与外企合资中如何不迷失自我?靳保芳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说:“合资是为了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进一步壮大自己。合资不能失去国格、人格。我们并没有把自己绑在松宫这一辆马车上,除了单晶硅生产这个主业外,又投入资金建立了晶隆半导体厂、高纯度石墨件、石英坩埚、单晶硅炉以及相关的配置生产企业,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生命力。如果是单纯为享受优惠政策而合资,而且在合资中失去主动权,那就有违合作的初衷。”
与国际巨头共舞
生产单晶硅所使用的原材料是多晶硅,世界上只有几个发达国家才拥有多晶硅的技术。为保证充足的原材料供应,靳保芳来到美国,凭借自己的实力和诚信,与世界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美国海姆洛克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什么晶龙能够得到这些国际巨头的青睐?靳保芳说:“企业家的第一素质是诚信,成功的奥秘也是诚信。和外商打交道时,不能做到的事不承诺,定了的事要绝对执行。”
2005年,几位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看到了宁晋单晶园区的厂间和技术设备之后,在感受到了靳保芳的诚心和信心之后,当即决定,离开澳大利亚,到宁晋来创业。双方于2005年5月合资组建了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2006年3月,晶澳公司第一条年生产能力25mw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产试运行。2006年底公司实现销售收入八亿元,利润1.5亿元。晶澳公司最终将建成175兆瓦的太阳能电池厂,进一步健全了晶龙的产业链。2007年2月7日,晶澳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从公司成立到上市只用了22个月,创造了中国企业在最短时间内成功进行资本运作的奇迹。
通过强强联合,晶龙集团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完美产业链,这也是目前国内惟一一家在单晶硅领域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
以核心竞争力取胜
走自主创新之路,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靳保芳说,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既要“以我为主”,又要“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和借鉴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
为了节约紧缺的原材料,集团围绕节能增效搞创新。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切割的太阳能单晶硅片由每公斤切43片,提高到现在的55片。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增加效益近亿元。
靳保芳说,企业开展的技术改革,每年都有四五十项。如购买国产单晶炉需70万元,进口产品则需要300万元。现在,晶龙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不仅能够自己制造单晶炉,而且使单晶炉的容量从45公斤提高到了120公斤。十年来,晶龙共完成科技改革和技术攻关课题30多个,重大科技成果八项,其中两项获国家专利。
2006年,在全球光伏产业原材料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晶龙集团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八亿多元,上缴税金两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3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