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南开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光伏学术大会(cpvc) 在天津隆重开幕。本届大会聚焦“创新发展,技术引领”, 旨在共同探讨与交流技术革新与科研创新型学术成果,开拓国际合作空间,推动我国可持续健康发展。
举办30多年以来,中国光伏学术大会已成为中国光伏领域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科学技术风向标年度行业盛会。今年,大会特邀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主任赵颖、副主任杨德仁、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世江、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副秘书长王斯成、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许洪华、赵玉文、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所长沈辉、常州天合光伏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冯志强与晋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立友等行业专家学者、机构代表与企业精英均出席了本届论坛,共同就“太阳电池新型材料、新概念和新结构”、“电池工艺开发、perc、pert 等太阳电池技术”、“高效 hjt异质结、ibc、topcon等太阳电池技术”、“光伏组件材料及高效化技术、组件与系统可靠性” 等议题进行思想激荡。
晋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立友博士应邀出席了此次论坛并以《度电成本驱动产业化技术的持续进步》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杨立友表示:“近年来,在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国内外市场的强力拉动下,我国光伏产业不断做强做大,不仅在规模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老大,在产业化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提升上也作出了卓越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度电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使光伏平价上网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杨立友认为,随着工程、土地、支架、电缆等与组件占地面积直接相关的电站建设成本占系统成本比例越来越高,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成为对整体系统成本及光伏度电成本(lcoe)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此,晶硅电池产业化技术的发展重点仍然在于提升电池的转换效率。
目前,业内领先的常规多晶电池生产线平均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8.9%,60片标准组件的平均输出功率分布70%为270w,30%为275w,全面超越了“领跑者计划”所设定的标准,且在成本方面具有极大的竞争力。然而,度电成本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经过3-4年的持续努力,背钝化perc电池的量产技术已经逐步成熟,过量的光致衰减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近5gw产能即将全面释放。通过对氧化铝镀膜等关键工艺的优化,目前领先的量产单晶perc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已经超过21%,组件功率达到295w,每瓦成本和常规单晶组件相比约提高5%。相信经过进一步优化,perc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可达到21.5%,成本和常规组件基本持平。但是,仅在土地、人工成本较高的系统,如分布式系统,才能体现背钝化perc电池的度电成本优势。
此外,由于异质结(hjt)电池工艺流程相对简单,且具有双面发电、优异的弱光响应、良好的温度系数、低衰减等多种优势,每瓦发电量可高出常规产品达20%以上,因此其产业化前景被普遍看好。目前,国内多家企业已经宣布了hjt电池的产业化计划,预计2017年将有较大规模产品投放市场。
杨立友表示:“预计到2017年,hjt技术将有初步突破,性价比优势显现,并在2020年前后实现平价上网。高效、高发电能力组件在未来发电成本结构中将体现更大的优势。”
据了解,晋能科技将依据技术迭代发展战略来布局高效多晶、perc高效单晶、n型hjt超高效单晶三代产品,预计到2018年底,总产能将突破3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