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较为稳健的逆变器龙头上市公司(300274.sz),从今年开始突然一改常态,在下游光伏电站投资领域“大跃进”式扩张,令行业侧目。
上周,国家能源局公布了2019年第一批平价和竞价项目名单,引发行业广泛关注。智汇光伏根据这份名单做出统计,其中阳光电源以1570mw竞价项目规模成为最大黑马,加上之前获得的860mw平价项目,最终以总量2430mw的项目总量排名第二,仅次于光伏电站领域全球老大——央企国电投。
数据来源:智汇光伏
但是,据阳光电源相关人员对能见表示,从其内部统计的数据看,阳光电源2019年第一批平价和竞价项目加起来总规模应该是超过国电投,排名第一。
若果真如此,将更加凸显其扩张的激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在光伏电站投资领域叱咤风云、排名居前的一些民营企业,此次拿到的项目要少得多。甚至就连曾经排名居前的央企三峡新能源也一改常态,变得谨慎起来。
光伏电站是一个资金密集型领域,民营企业在这方面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进入光伏下半场——平价时代和竞价时代,电站的收益率被大幅压缩,在当前阶段,无论是央企还是民营企业,决策时都变得更加慎重。
在此背景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专注于逆变器的民营企业阳光电源突然选择在竞价和平价项目中大施拳脚、逆势扩张?在行业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又将如何顺利推进此次竞价项目?
央企、民企对电站投资态度严重分化
提到光伏电站投资领域,凭借绝对的资金优势,央企一直是主角,也是下游电站急速拓展的主要推手。
截至2017年,在光伏电站投资排名中,前十名有六家是央企,民营企业仅占三席。
图片来源:晶科招股书
事实上,自光伏产业诞生以来,发展结构就已逐渐形成——中上游制造业民企居多,下游电站以央企居多。以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国电投为例,截止2018年底,国电投累计持有光伏项目总规模高达15.9gw,位居第一。在去年第三批领跑者项目中,国电投累计中标1645mw,在今年上半年的平价和竞价项目中累计获得2774mw的项目规模,排名第一,是光伏电站投资领域当之无愧的老大。
基于此,之前业内便形成了普遍认知——在高补贴时代,由于利润空间足够大,许多民营企业在电站领域可能还有投资的机会,与央企进行pk。但是到了平价和竞价时代,拥有绝对资金优势的央企竞争力将更加凸显,光伏民营企业应收缩战线,放缓在电站方面的投资,集中精力做好制造端。
然而,等真正到了平价和竞价时代,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央企,竟都出现了明显分歧。
从2017年装机和2019年上半年竞价平价项目排名可以发现,曾经在2017年装机量排名第三的中节能,本次竞价中仅获得475mw,排名第十四位。排名第六的三峡新能源,此次竞价仅获200mw,排名第十五。令人震惊的是,2017年装机量曾经排名第四的华电,在2019年竞价排名中竟完全失去了踪影。
如今的民营企业,态度也发生大逆转。曾经排名第二的协鑫,此次排到了十二位。曾经的第五名晶科电力,下降到了第十位。曾经排名第八位的正泰,未出现在竞价榜单。反而曾经在电站方面默默无闻的阳光电源和通威集团,突然蹿升到了第二和第四。
纵观2019年竞价平价项目前十名,央企民企各占半壁江山。央企在逐渐后退,民企向上发力,电站投资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
值得深究的是,面对平价及竞价时代,不同类型的企业,为什么会有如此迥异的态度?
从收益率来看,2019年全国光伏竞价项目补贴总额度约为17亿元,其中集中式项目补贴总额为14.5亿元,分布式为2.5亿元。相对于2019年30亿补贴总预算,除去7.5亿用于户用分布式,本次竞价节省补贴约5.5亿元。事实上,早期央企拿到项目,名义收益率和资源状况都很好,相对来说竞价项目的收益率不算太高,以致于一些央企降低了这次竞价平价项目的参与度。
同时,对于央企来说,许多竞价和平价项目,如果自己建设,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好收益率。这时如果有的民营企业认为自己做bt项目能够将成本控制下来,又能够满足央企的收益率要求,那么对于央企来说,可能实现两全其美的局面——既能够控制风险,又能够拿到足够多的项目。
对于组件、逆变器等硬件采购方面而言,央企拥有较大的价格谈判优势,同时又具备绝对的资金成本优势。但是即便拥有两种优势的央企,许多也不敢冒进。相反,缺乏这两种优势的民营企业,只能倚仗自身对于项目技术、方案等整体的把控能力。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如果能够绑定一些央企,自身再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通过bt的方式,快速建设电站并安全出售掉,也可能是一种较好的参与方式。当然这种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只是,在这种操作方式中,对于央企大买主而言,bt项目相当于已经增加了一道成本。
接近华能集团的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对能见表示,华能较为认可这种态度,因为bt项目相当于已经增加了一道成本,所以不太愿意购买平价和竞价项目。
阳光电源为什么要激进式扩张?
如今看来,协鑫下降了,晶科放缓了,正泰失去了踪影,曾经在光伏电站投资方面较为突出的民营企业,已经放缓了步伐,曾经市场份额较少的企业却突然逆势扩张。
为什么是阳光电源?这真的是一种好的投资方式吗?
尽管初战告捷,但要想真正实现“驿路开花”,对阳光电源来说并非易事。
1997年成立的阳光电源,公司实控人是曹仁贤,专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20余年,是我国太阳能(3.120, 0.00, 0.00%)、风能发电行业的知名专家。自成立之日起,阳光电源的主营产品一直是光伏逆变器,2013年才逐渐介入光伏电站系统集成业务。
按照行业内的说法,阳光电源在电站系统集成方面成本控制力极强。所以早在2018年,阳光电源便希望通过下游电站业务打造新的增长点。在去年结束的第三批领跑者中,阳光电源青海格尔木500mw项目的中标电价0.31元/kwh时,是迄今为止,国内光伏项目的最低中标电价;在前不久的结束的齐齐哈尔示范基地的招标中,阳光电源投出了“源-网-荷”0.3元/kwh的电价。与此同时,阳光电源开展了多个光伏扶贫示范项目,项目总装机容量约为385mw。
在今年两会采访中,对于取消光伏补贴,曹仁贤曾云淡风轻的表示,“光伏行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周期,2019年将是光伏平价上网元年。”
在降本能力上,阳光电源可能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资金、规模方面却不及央企,这是其将面临的主要挑战。
最令人关注的是,阳光电源究竟是否有足够资金实力承担竞价项目?
根据财报数据,2018年,阳光电源实现营业收入103.69亿元,同比增长16.69%,刚好完成此前立下的“收入过百亿”目标;但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8.1亿元,同比下滑20.95%。2019年上半年预计其净利润在3.14亿-3.52亿之间,同比进一步下降8%-18%。
截至今年一季度,阳光电源负债率为57.75%,处于2015年以来的高位。
自2011年上市以来,阳光电源除了首发ipo的时候从资本市场圈了13.66亿元,就是在2016年做过一轮定向增发,从资本市场拿到了24.7亿元左右,此后再没有直接融资。正是2016年那一轮直接融资,将公司的负债率从2015年的58.19%历史最高点降到了2016年年末50%以下。
对于阳光电源来说,如果一直固守逆变器,不进军下游电站,再想从资本市场拿钱是缺乏故事的。
资本市场需要故事,投资者更需要故事。光伏电站是一个资本密集型领域,如果有资金实力,可以快进快出,又能够带动自身设备的销售。
这个故事讲好了,可能就有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
在再度融资之前,阳光电源首先要做出一个姿态,那就是要扩张,而且要快速扩张。
按照一位光伏大佬对能见的解释,无论是协鑫、晶科还是其他几家大型民营,已经将战线拉得很长,资金链本身就已经很紧张,没有更多的资本实力和精力投资电站,而阳光电源一直以来主要做逆变器,本身战线很短,进入到平价和竞价时代,反而会有一定的电站投资优势。
按照光伏电站目前每瓦3.5元最高造价测算,阳光电源此次竞价平价共计2430mw,所需总投资大概在85亿元左右,最低可能会下探到80亿元以下。按照至少30%资本金测算,阳光电源首先要备好20多个亿现金。
为了保障这种扩张,阳光电源准备了各种“弹药”。第一步,截至今年一季度,阳光电源账上已经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22.77亿元。此后,在2019年3月30日,阳光电源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日常运营的需要,2019年公司拟向中国建设银行(7.180, 0.00, 0.00%)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庐阳支行等共18家机构申请总计不超过人民币86亿的授信额度。
这或许就是其敢拿如此多项目的资本底气。
但是按照项目要求,本次申报的竞价项目90%以上普通光伏电站需要在2019年12月投产,逾期未并网的项目,每超过一个季度,并网电价补贴将降低0.01元/千瓦时。这对于其短期融资能力要求是极高的,也是具有极大挑战的。
如此看来,能否把项目卖掉,把成本控制好,或许是其竞价项目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
而阳光电源在光伏电站的业务,主要是以bt和epc形式为主。据坊间传闻,阳光电源已找到央企买方,或与三峡等央企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以bt方式合作。在接下来合适的时机通过资本市场做定增融资后进行滚动建设和出售。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纳入国家补贴竞价范围项目名单仅仅已取得补贴资格,最终能否按公布标准享受国家补贴,要以项目是否按期全容量建成并网为准。
事实上,并网时间推迟对补贴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根据业内测算,每推迟一个季度并网对收益率的影响仅为0.2-0.3%,收益率仍显著高于平价项目。在本次竞价项目中,有19.85gw项目预计投产时间为2019年12月,最晚并网时间可推迟至2020年6月。基于竞价和平价项目补贴风险小,收益有保障,可能也是阳光电源敢于急速扩张的原因之一。
如今,一直以逆变器为主营战线的阳光电源,在平价和竞价项目中一骑绝尘。在产业进入平价上网的关键一年,用巨大的信心和勇气升温了今年的光伏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