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业界一直存在垂直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与专业化模式的路线之争,您认为这两种路线孰优孰劣?
李振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线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建立在对这个行业深入的研究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能力上。
我倾向于把太阳能光伏产业定位于制造业,而不是高科技产业。除了产业链下游电站设计、建设以及并网运营能归属到能源业外,上游原材料、硅片、电池、组件等环节,都属于典型的制造业。而制造业的发展,必然遵循制造业的内在规律。
我们认为,凡是人可以制造出来的东西,短缺一定都只是阶段性的暂时状态,过剩才是常态,因此光伏行业未来的竞争格局也一定是充分并且完全的,因此产业链各环节的成本降低将成为这个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尽管如今这种成本下降对降低系统成本的作用已经不大,但对于企业间的横向竞争仍非常重要,甚至将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
正是基于上述判断,我们在2006年就选择了电力供应稳定且电价相对较低的宁夏建设生产基地,虽然当时电费在我们的拉晶生产成本中占比仅为2%,但几年后的今天,这一占比已经达到了16%,而不少同行这部分的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已经超过30%,m6米乐安卓版下载的优势非常明显。
同样也是基于对未来市场充分竞争的判断,我们选择了专业化的道路。因为在我们看来,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没有企业可以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形成竞争优势。
今天看来,我们这种选择是完全正确的。目前已有相当多的垂直一体化企业选择逐步放弃其不占优势的环节,我们也已经与多个垂直一体化企业在硅片生产环节展开了实质性的接触。
同时,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我相信产业链各环节应该维持一个相对合理的毛利率,这也是我们在多晶硅料供应最紧张的时候,仍拒绝与上游多晶硅供应企业签署固定价格长单的原因,因为这个固定价格的毛利率设置超过了50%,虽然我们没有因其远远低于当时的市场价格而去获得超额利润,但我们也因此没有背负长单带来的负担。
记者:一场光伏行业的大整合已经在所难免,那么,您认为光伏产业的整合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
李振国:我认为,即将到来的行业整合将是非常惨烈的。为什么这样说?通常意义上讲,产能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往往寄希望于被兼并或者收购,哪怕是打折出售也能最大限度地留存剩余价值。但在中国光伏产业,由于产品品类差异、技术路线分野、地域布局局限、销售渠道有别,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被收购兼并的价值,只能等待死亡。
简单地讲,整合将呈现金字塔的形式展开:最后剩下的上游企业数目会很少,中游企业其次,下游企业数量则相对多一些。因为,越是靠近下游终端市场,企业的分散度越大。由于运输成本、地域差异和客户的多样性因素,电池、组件和系统集成企业的数量会保有一定的规模。
实际上,在我个人看来,随着产业规模的壮大,目前已经进入光伏行业的国内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具备做好垂直一体化的能力。这已经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加强优势环节、剥离或者削弱弱势环节是很多做全产业链的企业当下进行的取舍策略。否则,将尾大不掉、进退失据。
在硅棒和硅片这个环节上,我估计,现有的数百家企业最终存活下来的可能也就20家左右。
而越是接近产业的上游,整合会越激烈——最惨烈的整合必将发生在上游多晶硅企业之间。业内现有的多晶硅公司可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能生存下来。
当然,有政策背景和资金优势的大型央企可能情况特殊。市场可以容许这些企业多亏一段时间,甚至有条件勉强支撑一两年,这样便可以留出相对充足的时间调整战略、整固基础、积累优势,但最终是否能活下来还是要靠核心竞争力说话。也就是说,优胜劣汰是行业整合的必然结果,央企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