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光伏行业上游制造端惨遭产能过剩困境以来,许多制造企业逐渐向下游端转移,尤其是原本生产组件的上市公司,其所涉及到的光伏产业均纷纷投向了光伏电站项目的建设。不过从2013年开始,整个行业走过“寒冬”进入回暖期,各企业恢复扩大产能。此前光伏出现产能过剩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下游的电站尚未建设完成,但上游却累积了过多存货。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制造端及电站端均进入了一个稳步向前发展的趋势。
江苏集团公司(下称“苏美达”)从2006年开始进入光伏领域,其原本的主营业务包括船舶、动力机械工程等。在生产光伏组件遭到环境低潮的影响后,苏美达也开始向下游延伸,进行产业横向整合。
据资料显示,2013年,苏美达的新能源业务营收规模17亿元人民币,同比2012年实现25%的增长。而江苏苏美达集团总裁蔡济波也曾公开表示,未来三年是苏美达新能源业务的高速增长期。
日前,本刊记者就江苏苏美达集团关于新能源业务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对蔡济波进行了专访。
《能源》:9月19日,江苏苏美达集团日本分公司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意味着苏美达的新能源业务在除中国外的亚洲市场上优先把核心资源配置给日本。那么,目前苏美达集团对于海外光伏市场是如何布局的?
蔡济波:我们布局海外市场实际上是根据光伏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因为这个市场一直在变化,从原来最发达的的欧洲市场进入到美国,我们在德国、英国、美国等都有项目。然后现在到亚洲市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日本。实际上,在几年前,苏美达集团旗下的辉伦太阳能(即“江苏辉伦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就已经针对日本的可再生能源市场规划和启动了一系列的商业计划,包括太阳能设备的销售、服务以及可再生能源电站的总包服务等。日本人的环保意识非常强,所以对于中国在新能源方面的产品而言,其是一个需求很大的市场。我们公司目前也把日本作为潜力最大的市场来看待。
虽然日本是光伏行业的新兴市场,但他们的电网配置、商业环境很成熟,具备大力发展光伏的条件。据说现在古巴也准备建两个40兆瓦的光伏电站,他们光资源条件充足,但是实际上古巴的电网建设尚不完善,不足以支撑光伏发电市场,他们可能更适合做离网式以及微网发电的新能源利用。
《能源》:在整体制造企业逐渐向下游电站开发转型的大环境下,苏美达也在近两年也投资了不少电站,那么现在苏美达的制造端跟电站端的比例是什么样的情况?
蔡济波:我们在国内的电站计划及建设规模与公司的产能刚好匹配,也就是说我们的制造端满足国内电站的需求。不过如果加上海外市场的话,电站总体对组件的需求量会大于产能。前几年光伏组件产能过剩导致整个行业陷入危机,所以目前我们不想把制造端做得太大,这也是我们一贯的策略。
《能源》:现在苏美达对建电站的规划是怎样的?
蔡济波:苏美达今年在国内计划建300余兆瓦的电站,这个是很实在的数字。早先有许多公司称要建设几个吉瓦,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个市场主要还是靠竞争,今年的路条比较难拿,而且实际上有很多公司即使拿到了路条也不一定能把电站建起来。我们今年预计并网要达到300多兆瓦。
对于电站,我们大部分还是靠出售,自己持有的大概只有几十个兆瓦。关键还是看我们整体的资本匹配程度,资金充足的话可以持有得多一些,因为电站是非常好的资产。以目前公司的光伏电站收益结构来看,产品供应收益占到8%,开发实施占15%,持有运营收益占35%,投资及转让收益占40%以上。
另外,在这个行业企业要在一些新材料、新技术上作出突破,包括储能技术等。今年初,我们成立了国机新能源研究院,专门投入苏美达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关键设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站的质量,通过这些技术创新,我们所设计、布局的电站可以在同等的成本条件下,提高2%-5%左右的发电量,这意味着电站的发电成本可以降低3%-5%。
《能源》:九月份光伏新政出台,国家再次发力推动分布式光伏项目,苏美达在分布式项目的布局情况如何?
蔡济波:可以说,接下来分布式项目是我们公司今后发展的方向,也是正在大力推动的部分。分布式项目比地面电站更需要人力资源的投入以及更精细化的运作。目前我们在合肥有100兆瓦的分布式项目,此外在淮安、滁州、东台等地也有正在建设中的项目。
《能源》:新政下来后,包括“自发自用、全额上网、就近转售、鼓励资产证券化”等几项措施,被认为有助于解决分布式光伏融资难问题,您对此怎么看?
蔡济波:这些措施肯定能起到一些正向作用,但是我认为整个行业对这些措施的理解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特别是金融机构需要时间去消化这样的政策。实际上即便光伏经历了很多年的发展,但国内的金融机构仍然对此没有太大的信心,这是我们国家金融创新方面做得不够。银行希望用公司作担保抵押,但实际上光伏企业应该要靠其电站的稳定收益作为抵押而获得融资。母公司的资产也不是无限的,硬要用这个来抵押的话既浪费了电站资源,还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更大的负担。
《能源》:对光伏产业来说,苏美达接下来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如何调整?
蔡济波:目前国内光伏行业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是否已经达成将电站的质量作为保障各方收益的基础理念。投资人可能关注更多的是电站的安全、质量、收益,包括很多屋顶业主比较关注其安全性,火灾防范、对建筑内的设备运营的可靠性等。比如说有一些机械制造企业以及电子企业,他们考虑到公司设备的精密性,会对光伏的发电质量,屋顶斜坡角度等要求非常严格。如果光伏供应商没有这样的理念,那实际上对建电站而言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第二,是技术创新。现在大家比较重视逆变器、电池以及系统间的技术创新,但往往对于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却忽略了。我们现在在做一件事,就是把中国分成了几个区域,针对不同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因为环境对于电站设备以及系统都是有影响的,每一种气侯所表现出来的环境因子对于设备、电站的运维都不一样。由此我们将那些量化的数据进行标正,再反馈到测试标准方法上,从而改进关键材料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最终对发电量的算法进行优化。比如说在西藏和海南,这两个地区的光谱能量分布稍微有点不一样,西藏的紫外能量可以达到8%以上,而在海南基本上在2%以下,如果说在西藏我们选择短波效益更好的电池技术和组件,那么它的发电量肯定比其他的要高。
此外,如何将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或者是度电成本降到最低,也是需要我们整个产业一起去努力。我们的实施路径是保证组件性能以及提高可靠性。发电数据是所有设备,包括运营管理、效率、设备可靠性的一个最佳证明。我们希望通过运维水平来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并对光伏电站的运营效率进行系统集成,最终能够完善形成一个企业标准,甚至是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