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产业链也不算特别长,上游设备厂和硅料生产商;中游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下游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具有“上游靠技术、中游靠渠道和下游靠融资”的特点。
上游由于技术问题,产能受限,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上游硅料厂毛利率比较高的原因。2016年国内太阳能级别多晶硅需求33万吨,14万吨靠进口。今年江苏中能、新疆特变、洛阳中硅、四川永祥、大全新能源、东方希望等厂商都在增加产能,未来更多的硅料国产化将是一个趋势,当然,降价也将是一个长期趋势。上市公司中比较纯做硅料的是美股的$大全新能源(dq)$ 。
下游在2015年以前非常混乱,中游厂商、电力公司、传统企业,鱼龙混杂都在抢路条搞电站,以至于在first solar的电话会议上,yield-co是每个季度都是必问的问题;当年走上yield-co道路的sune股价连创新高(这种模式也是导致sune破产的原因之一)。国内光伏公司比如像jks和csiq,也没有闲着,拼命搞光伏电站,还屯了一大堆光伏资产,准备单独上市。但是光伏电站的融资问题决定不是谁都能搞的,所以最终jks也分拆电站资产,专注做中游组件。目前,大多数光伏电站项目也都是由电力公司去搞的,像国电电力等公司就投了不少光伏电站,比较纯的做epc的公司就是港股的$兴业太阳能(00750) 了。
对于雪球上的各位球友来说,其实关注比较多的是中游。
中游由于技术差异,其实存在两大龙头。分别是$(jks)$ 和$股份(sh601012)$。晶科目前是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最大的公司,隆基股份则是全球硅片和组件出货量最大的公司。
虽然晶科和隆基是中游的龙头,但是两者采取的战略完全不同。
“隆基走技术路线,晶科走渠道路线”。从产能布局上能很明显的看到这点。
先看隆基股份。隆基的单晶硅片产能已从 2014 年底的 3gw 扩大至 2016 年底的 7.5gw,单晶组件产能已从 2014 年底的 0.2gw扩大至 2016 年底的 5gw。 截至2017年底,单晶硅片年产能达到12gw,单晶组件产能达到6.5gw。
我们会发现隆基的硅片的产能是远远高于组件的,2016年,隆基的硅片事业部贡献了17.3亿的净利润,而同样销售的组件事业部却只贡献了1.9亿的净利润。
隆基在未来扩建的产能也是有限扩硅片的产能。我们会看到隆基的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产能是并不匹配的,硅片的产能是远远高于组件的,其毛利率也净利润率也是最高的。
所以,在我看来,隆基走的是“技术路线”,通过增加硅片技术,赚取硅片的钱,再往电池片和组件发展。
我们再看晶科能源的战略。晶科产能最大的是组件,而且扩产能也是优先增加组件产能,再逐步增加硅片和电池片的产能。由于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并不匹配,所以晶科的硅片和电池片产能往往需要外购,甚至连部分组件都需要oem。
晶科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快的占领市场,走的是“渠道路线”。
隆基和晶科这两种不同的策略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结果:1.由于硅片是中游毛利率和技术最高的环节,所以隆基的业绩非常好看,不过由于隆基的大部分产能是硅片,没有渠道优势,所以在往下游走的过程中,下游企业不认其品牌;2.晶科出货量全球第一,在全球多个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出货量。但是毛利率最高的硅片环节产能不够,需要外购硅片,所以盈利能力差。
所以,晶科和隆基实际上走的是两种不同的战略,晶科是先占市场,组件的产能是最大的,然后逐步扩硅片和电池片的产能;隆基是先搞技术,所以硅片的产能是最大的,然后逐步扩组件的产能。
对于晶科的考验是:晶科占领了渠道和市场以后,其技术能不能跟的上,如果技术跟不上,那么占领的渠道和市场是不牢固的。晶科在今年跟进单晶,并且在q4将有20%的单晶perc,我想这也是因为在技术上受到了隆基单晶的威胁。如果晶科能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包括今年投产的单晶perc(能够与隆基竞争),那么晶科的龙头地位将会稳固,否则晶科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对于隆基的考验是:隆基的单晶能否继续保持领先。去年隆基极高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与单晶产能和领跑者计划有关,今年竞争者也已经跟进单晶,而且单晶的产能将继续增加,隆基的单晶将受到很大的挑战,如果证明隆基的单晶是市场上最好的,而且具有定价权,那么隆基的威胁将会减弱。否则,隆基的优势将瞬间消失,同时由于隆基没有渠道优势,隆基将瞬间丧失单晶龙头的地位。
今年,对于晶科和隆基来说,是一场对决,是晶科对隆基发起正面进攻,战场是单晶。
fr:雪球 作者:晓月初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