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光伏行业的不断发展,在装机增速不断放缓的同时,光伏新型市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煤矿采空区、沙漠及盐碱地等地方发展光伏,或者是光伏与农业、林业、渔业相结合,然而由于牵涉到用地问题,光伏在这些市场的发展并不顺畅。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之后,在诸多的“光伏 ”市场中,不占用土地的正逐渐受到重视。在领跑者计划中,山东济宁和安徽两淮的水面已经达到了1.4吉瓦。从水面资源来看,如果市场能够开启,水面光伏或将成为下一个爆发点。
但是,水面光伏同样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而且在国际全球范围内的运维经验也十分匮乏。相对于现有的水面光伏,国内水面光伏发展的起点很高,面对这样一块技术并不成熟的市场,政策上也缺乏相应支持的情况下,能否在谨慎中取得突破值得关注。
高起点
水面光伏早已不算是一件新鲜的事物,2015年开始,陆续有水面光伏的项目落地,但是真正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在2016年光伏领跑者计划中山东济宁和安徽两淮合计1.4吉瓦的招标工作,这无论对于设备制造,还是浮筒等的技术研究都产生了很大的带动作用。
“我们把两淮150兆瓦的总体项目分为了三个标段,每个标段50兆瓦,现在已经开工建设,预计在9月30日首批并网,12月31日全部并网。”中国三峡新能源公司(下简称“三峡新能源”)计划发展部主任刘姿告诉《能源》杂志记者。
据悉,在2016年的水面光伏项目中,三峡新能源在济宁和两淮分别中标50兆瓦和150兆瓦。由于三峡集团本身在水库大坝建设上的优势,加之三峡新能源在海上风电上的经验,因此其在水面光伏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规模化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但是在水面光伏这样的新型光伏项目上,这种规模化也值得商榷。截至目前,水面光伏还没有大规模示范,技术等方面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可行性实践,在这样的情况下,规模太大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起始规模大之外,时间上也相对紧迫,对于这样一个缺乏经验,技术尚不明确的光伏类型,如果按照普通电站建设的周期来操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面光伏的高质量完成。
“水面光伏几乎是一个全新的光伏类型,对于基础和组件都有特殊的要求。规模化可以带动企业的积极性,但在时间上可以分期进行,先有10兆瓦的项目并网,积累并获取经验,这样就可以尝试不同的浮桶,谁的施工更简单效果更好就会有一个判断。然后再完成后续规模的建设。”一位光伏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从水面光伏所利用的水面资源来看,应该不会产生类似光伏农业的用地障碍,但是从领跑者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境况来看,额外的困难仍然存在。“部分的塌陷矿区建设所用的水面的性质还没有改变,到现在还没有落实,企业无法开工建设。”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